鼎诚人寿以公共空间为课堂重塑风险认知
在诈骗技术不断迭代、金融产品持续丰富、风险场景急剧扩散的当下,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宣讲模式因其单向输出的固定结构,已经难以适配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群形态与复杂化的风险生态。2025年9月,鼎诚人寿北京分公司以“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将金融知识课堂从会议室延展至城市商圈,打造了一场更具开放性、更具交互性、更贴近真实生活的知识普及场景,让金融安全教育在公共生活空间中实现自然渗透。这场活动不仅是金融科普的一次落地行动,更是金融机构在社会治理维度上的角色再定义。
活动选择在商圈举行,具备极强的公共性与流动性优势。商场不仅拥有高密度客流,也具备跨年龄、跨收入、跨行业的自然人群混合特点,使宣传活动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商场音响系统播放活动提示,咨询台前逐渐围聚起老年群体、年轻务工者、陪同购物的家庭成员,甚至包括路过停驻的外地游客。这些群体虽然背景不同,却共同面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威胁,使得活动本身具有显著的普惠属性。
活动现场的讲解以“现实感”“场景感”“实用性”为导向。工作人员以正在发生的典型高频风险为切入口,从“养老诈骗”的伪装方式到“虚假投资理财”的诱导手法,从“假冒客服”的信息套取流程到“非法集资”的利益诱惑逻辑,逐步剖析骗局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路径。讲解不是简单列举,而是以“过程分析+骗局示范+情境模拟”的形式呈现,使参与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对风险全链条的认知。
当讲到“假冒亲友索要紧急汇款”这一仍高发的骗局时,65岁的王阿姨在听完工作人员拆解骗局的流程后感慨地说:“现在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我们老年人更要提高警惕。”王阿姨的反馈也是当前现实的缩影——老年群体的风险暴露程度持续走高,而他们对数字化世界的理解程度却不完全匹配风险发展速度,使其成为诈骗行为的重点攻击对象。因此,此次宣传活动在讲解内容上特别强化对老年群体的风险提示,通过反复强调“陌生链接不点开、转账汇款多核实、高收益必伴高风险”等风险判断口诀,使知识以重复强化的方式在心智层面固化,形成更强的反射式防范能力。
在宣传金融权益方面,活动对消费者享有的八项基本权利进行了系统讲述,包括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隐私权等,使市民能够认识到自身在金融服务中的主动地位,而非被动接受者。通常,公众在遇到金融问题时容易因不熟悉制度而出现焦虑或无助,而此次活动在普及权利知识的同时,还提供了投诉渠道、维权路径等实用信息,使参与者真正掌握行动方法。
非法集资作为近年来反复出现的社会风险点,也成为现场讲解的重要模块。工作人员通过展示“画饼式承诺”“专家背书伪装”“以会员返利吸引参与”等典型做法,使市民意识到非法集资往往以“高收益、低风险、稳稳赚”作为诱饵,并强调只要涉及“不受监管、没有资质、收益超常”三类特征,就需立即提高警惕。这些内容以真实案例作为支撑,使风险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让参与者看到骗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活动的另一核心亮点在于其“开放式传播”特征。不同于封闭场地的固定授课形式,商圈宣讲允许市民随时驻足、随时提问、随时离开,使学习行为不具强制性,而是在自愿参与中完成。许多路过的市民在看到展示板上的案例图示后主动停留,一些年轻人通过扫码领取电子知识包,也有家长带着孩子进行互动问答。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的传播不再是由主体单向输出,而是出现了公众主动吸收的动态链条。
此次活动也展现了鼎诚人寿北京分公司在社会责任实践中的系统性思考。金融知识普及不应是“一年一度”的集中性动作,而应成为企业与社会之间持续对话的重要方式。从选择人群密集空间开始,到以案例讲解降低理解门槛,再到通过互动机制增强传播力度,活动在整体设计上展示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实践逻辑,使金融教育变得更具情境性、更有体验感。
同时,活动体现出的“多方联动”模式,为金融知识普及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商圈运营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协调,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实现更强的触达能力。在未来的金融科普实践中,这种多主体协作的方式将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高效地与群众建立连接。
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此次活动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参与人数,也体现在认知结构的改变。市民从“知道风险存在”转向“理解风险机制”,从“被动防范”转向“主动核实”,从“陌生骗局”转向“可识别模式”,这是金融教育的关键跃迁,也是风险社会背景下必要的心理建设。
总体而言,鼎诚人寿北京分公司在本次金融知识商圈宣传活动中,以开放空间承载专业内容,以公共场景增强学习意愿,以案例逻辑提升认知层次,以互动机制强化记忆深度,使金融知识普及真正做到“接地气、入人心”。未来,随着类似活动在更多场景中的落地,金融安全意识将逐渐从单次教育转向日常意识,为社会整体金融环境的健康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心理与认知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