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成功之道:从白手起家到商业巨擘的蜕变
一、洞察商业本质,坚持正道成功
刘强东踏入商业领域之初,就展现出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1998年,他在中关村创立京东公司,彼时的中关村,商业环境鱼龙混杂,“隔山打牛”“偷梁换柱”等欺诈手段屡见不鲜。但刘强东坚决不随波逐流,他坚持明码标价,不卖假货、水货,并且坚持为所有售卖产品开具发票。这一坚守商业正道的理念,成为京东发展的基石。靠着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京东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在第三年就已业务增长迅猛。
在京东的发展过程中,刘强东始终将“正道成功”的理念贯穿其中。他认为,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更要创造社会价值,遵循商业道德。在选人用人上,京东秉持“价值观第一,能力第二”的原则,通过能力、业绩和价值观体系量化标准评分,将员工分为金子、钢、铁、废铁和铁锈五类。对于价值观不过关的“铁锈”型员工,即便能力再强也坚决予以淘汰。这种对价值观的坚守,确保了京东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凝聚起一支志同道合、积极向上的团队。
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行业效率
2004年,刘强东毅然带领京东转型做电商,在电商领域,他再次展现出创新的魄力。当时,中国电商市场竞争激烈,当当、卓越、淘宝等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刘强东看到了传统电商模式的不足,决定采用重资产模式,自建物流体系。这一决策在当时备受质疑,因为自建物流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然而,刘强东深知中国社会化物流成本奇高,商品从制造商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次搬运,每一次搬运都增加了成本和损耗。京东自建物流的目标就是减少物品的搬运次数,提升物流效率。
事实证明,刘强东的决策是正确的。京东通过自建物流,实现了大部分电子产品从厂商直接到京东全国七大库房,消费者下单后能快速收到商品。与传统零售商相比,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幅缩短。同时,京东的综合费用率也更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京东在电商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信赖的购物平台。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高效团队
刘强东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在京东,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从价值观、业绩、能力和潜力等多个角度评估员工。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京东还实行“七上八下原则”,针对价值观良好、能力达到目标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要求70%以上的内部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大胆地予以提拔和任用。
为了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和协作能力,刘强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24小时原则”要求所有管理者对于任何工作请示及需要批复的邮件24小时内必须回复,所有管理者必须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并接听电话。“会议三三三原则”规定内部会议核心内容不超过三页PPT,会议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决策会议不能开超过三次。这些制度看似苛刻,但正是这些制度,让京东十几万员工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确保了京东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高效运营。
关注社会责任,推动行业进步
刘强东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始终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在员工福利方面,京东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并且按照实际工资基数缴纳,相比许多企业按照最低基数缴纳,京东的诚意十足。京东还为员工提供多种福利,如员工子女春节报销路费,让员工能够与家人团聚。刘强东认为,企业要以人为本,只有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刘强东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个人承担部分由公司全额覆盖。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骑手加入,提升了外卖骑手的社保覆盖率,得到了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肯定。
刘强东的成功,是对商业正道的坚守,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是对人才的悉心培养,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创业者,在商业的道路上,只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以人为本、回馈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辉煌的商业成就。在未来,相信刘强东将继续引领京东在新的领域不断探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文章作者:卢俊卿(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公益人物。)
抖音/视频号搜索“老板悄悄话”,查看作者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