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前三季度广西资本市场同比增长「广西发展机遇」
2022年一季度,疫情带来的冲击再次加深,影响波及了社会各个层面。从外部形势看,全球供需失衡问题加剧,货物贸易增速降低,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从内部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压力。
近忧远虑仍存,复苏之光在前。从国内创投领域来看,整体环境保持稳中向好。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共发生3291起融资事件,同比增长63.0%。一季度披露融资金额超6660.17亿元,同比下跌了21.0%。
从融资轮次来看,A轮及以前、并购、战略投资最多,资本更加倾向走长期路线,稳中求胜;从行业来看,医疗健康、企业服务、芯片研发等领域是一季度投资市场的首选,备受投资者青睐。
回归广西创投领域,一季度比较沉寂,未见公开报道的股权投资事件。政策层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重点培育方向;数据层面,一季度广西市场主体数量稳中有进,社会融资规模呈增长态势,企业直接融资平稳增长。
具体而言,广西创投融领域(特指创投及金融行业)一季度有哪些动态?论道网行业记者将从政策、事件、数据、企业四个方面,为您一一盘点。
出品 | 论道网内容中心
创投融行业一季度政策盘点
(一)国内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二)广西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创投融行业一季度事件盘点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创投融行业一季度数据盘点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创投融行业一季度企业盘点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小结
2022年一季度,相比之前零星和局部的动态清零,全国形势在疫情进入第三年的时刻,呈现出严峻的反扑局势,大多省份都都受到疫情影响,深圳、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陆续停摆,波及面和影响深度都在扩大,不少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企业裁员、估值缩水、资本观望……创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广西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回望广西创投市场一季度的状况,政策层面,广西打出“1 3”长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推进新三板(北京证券交易所)广西基地落地运营;对广西区内企业,在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分阶段累计给予奖励600万元;对在新三板挂牌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论道网内容中心综合整理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整个经济周期转换和经济结构变革,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截至目前,广西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总数达81家,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重庆、陕西,同时培育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3家、市级1000余家,形成了“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红利、互联网红利、渠道红利带来的创业热潮趋于平缓,专注于细分市场练就“独门绝技”,打造“拳头产品”,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未来企业发展的突围方向。
广西一季度市场主体稳中有进,
企业直接融资平稳增长
2022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广西加大减负纾困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推进“准入准营”一体化。配合大数据发展局上线试运行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证照分离”改革系统,积极推进落实各项注册登记便利化措施,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营商环境。
同时在新形势下,落实歇业备案制度。在“一窗通”系统中增加歇业备案功能,大力宣传推广歇业新政,目前全区已有20户企业成功申请歇业,提升了市场主体经营的灵活度和抗风险能力。
一季度,广西市场主体实现稳中有进。截至3月31日,全区实有市场主体397.79万户,同比增长4.56%,其中企业105.72万户,同比增长10.37%。今年力争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突破400万户。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广西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573.4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表外项目以及其他中间业务市场等。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企业运营而言,资金就是当之无愧的“粮草”。企业想要投资、扩大规模,一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搞定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正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或者说实体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融到了多少钱。
一季度,广西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573.43亿元,同比多增329.82亿元。从结构看,企业直接融资平稳增长,新增164.25亿元,同比多增47.8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38%。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一季度新增513.85亿元,同比多增436.2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9.97%。
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呈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企业直接融资增加,也展现了社会融资结构的积极变化。在疫情影响加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提升结构性政策力度与效果,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从金融环节进行精准扶持,提升帮扶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对于实体经济恢复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