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被低估的指数基金 「如何选择好的指数基金」
选择被低估的指数基金的方法非常的简单
打开“蛋卷基金”app点击指数估值,绿色的部分就是当下被低估的指数。
目前地产、保险、银行、煤炭都是当下低估的行业。
那么这些行业哪些最值得投资?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优先考虑保险和地产、银行。
(银行、保险、房地产真的很赚钱)
一、房地产
房地产本身很赚钱
1、
谈到对房地产的印象,总感觉跟“高富帅”不沾边,像是个土大款。
你说需求、业绩稳定,好像不如消费、医疗。
你说前途光明、未来远大,又不如半导体、新能源。
但土大款也有土大款的好处,那就是有钱。
这是19年A股各行业的贡献的净利润数据。
房地产位列第三,仅次于银行、保险,是饮料制造的三倍。
还看不上?
再来个更劲爆的。国人最信服的资产是房子。
我们用2010到2019年龙头房企与上海房价的涨幅对比。
正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
同期房价涨幅还不如龙头房企的一半。
你以为你靠炒房占了大便宜?地产老板们笑笑不说话。
问题是,还不错的地产为什么近期涨不起来。
关键还是市场风格。
今年是以创业板为主的成长股行情。
像医疗、消费,这些板块一旦涨出趋势。
就能不断吸引散户进场追涨。
基民们看到哪里有钱可赚,也会借道指数基金和主题基金进场。
资金吸引过来,别的版块就受冷落。
那么,机构跑哪去了?
问得好。
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基金经理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期非常短,甚至要求每个季度。
你让这些基金经理重仓便宜的银行、地产。
下跌空间确实有限,但时间等不起。
三个月不涨,就要喝西北风。
所以为了升职加薪,基金经理们也不得不跟随主线。
不信你看。
中报显示,机构明显减仓银行、地产,大幅加仓医药。
没想到吧,浓眉大眼的基金经理也会追涨杀跌。
目前的市场风格下,板块分化已经近乎病态。
如果问我现在股市是高是低,很难回答。
看医药科技,像是历史顶点。
看大盘,不温不火,可上可下。
看银行地产,已经躺倒在地板上了。
但长期来看,这种分化最终会收敛。
06年,有色高景气度,半年时间行业翻倍,碾压大盘。
但下半年,银行异军突起,有色被远远甩在身后。
14年,游戏股大爆发,传媒行业领涨两市,一时风头无两。
同样是下半年,传媒大幅走弱,仅好于电子,成为吊车尾板块。
总的来看,板块分化会收敛,需要时间。
2、接下来,多多深挖一下目前地产板块的投资价值。
从行业上来讲,地产还算不错。
衣食住行中就有住,妥妥的刚需,算是铁饭碗。
我知道很多人担心,政府调控房价会利空房地产。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高昂的房价确实抑制了消费,夸张点说,掏空了六个钱包。
如果放任房价像15年那样炒上几波,于国于民都是危害。
这是不让涨的一面。
但反过来,房价能大跌吗?
在我国,房产是最好的抵押品,企业要贷款,抵押房子最方便。
居民贷款买房, 能拿到银行利息最低的钱。
如果房价崩了,贷款买房的人就会断供,银行怎么办?
企业的抵押品不值钱了,需要补充,资金链就可能断裂。
最关键的是,土地出让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收入,你懂的。
所以,房价调控并不是要出清泡沫,而是保持稳定。
以现在这个价格,地产商的利润仍然可观。
数据显示,目前房地产行业的ROE明显好于很多行业和指数。
从估值上看,便宜的很。
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市盈率只有10.14倍,历史百分位19.42%。
也就是说,比历史上80%的时候都要便宜。
行业股息率3.36%,超过很多银行的中短期存款。
如果只看市值前十的龙头房企,还要更便宜。
PE只有7倍,PB只有1.5倍。
意味着,仅靠利润,七年回本。
公司破产清算,还能拿回三分之二。
平均股息率4.42%,这个收益的理财产品,在支付宝还需要抢。
最后是疫情下的业绩,出乎意料。
头部的房地产企业今年前七个月基本持平去年,受疫情影响可控。
7月份同比有较大提高,业绩增长十分强劲。
另有数据显示,Top50房企7月份业绩同比增长中位数为30%。
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也比较吃惊。
有人说,今年上市的企业多,一批人财富自由了,要买房。
还有的说,今年股市行情不错,赚钱了,要买房。
今年房地产企业的年报应该很有惊喜。
当然,地产并不完美,缺点也很明显。
一个是高负债率,一个是没未来。
这是A股Top5房企的负债率,平均在80%左右。
高负债率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风险。
背着一身债,出一点毛病,就会要命。
大公司还好些,家大业大,现金流够用。
小公司就难办,比如最近的泰禾集团。
7月31日,泰禾集团公告:
“公司将无法按期完成公司债券“18泰禾01”本期利息及回售本金的兑付。”
在建的杭州院子也被迫停产。
不得不卖身万科,拿20%的股份换条命。
另一个缺点是没未来,没想象空间。
如果半导体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可控,你说这盈利空间有多大?
如果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电车完全取代汽油车,这市场空间有多大?
但房价不会大涨了,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后面是存量博弈,竞争会激烈得多。
业绩虽然目前不错,但如果不能持续增长,仍然是个瑕疵。
3、
所以,房地产行业有好有坏。
情况跟银行类似,质量有,未来偏弱,追求者少。
想要大赚一笔,要等风格逆转。
不过好在价格够便宜,安全性高。
就算下跌,空间也很有限。
这是房地产指数的月K线,两次探底1500点都没有跌破,有点W底反弹的意思。
就算跌下来,现在不过1950点,最多也只有20%的空间可跌。
何况还有4%左右的股息可以吃。
这个点位的地产股,能失去的只有等待的时间,亏钱的空间真的不大了。
下面是多多整理的优秀房企和地产基金。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机会上车。
PS:纯地产基金很少,所以规模和成立时间不够优秀。
二、保险行业
4年400%,现在依然低估的基金
45年,获利30000倍!
《戴维斯王朝》主人公正是靠着重仓保险股开启王朝的序章:从3万美元到9亿美元的神话。
中国人提及保险要么是骗保拒赔巨坑,要么是无数电话的骚扰。
但中国平安4年增长400%,
今年三季度更是怒赚1000亿,抵过了3个茅台。也就是说,人们一边骂着保险一边买着保险。
保险为何如此赚钱?保险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多多今天好好带大家分析一下。
1、什么是保险?
保险是对潜在风险的管理和保障。比如养老保险是对老年生活的保障;医疗保险是对未来健康风险的保障;车险是对财产风险的保障。因此保险不仅是消费,还是刚性需求。
2、保险怎么赚钱?
保险商业模式特殊,主要赚钱方式如下。
(1)利差
最重要的获利方式。保险公司会拿着一部分保费去投资,赚的钱如果大于付给用户的利息,剩下的就是利润。这很像银行的息差,不同的是银行把储蓄的钱拿去放贷。全球最有名的保险公司当属伯克希尔哈撒韦,它由巴菲特坐镇,投资收益率秒杀一众保险公司。
(2)死差
死亡差异率。实际死亡人数和预计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值。假设保险公司预计每1000个人赔付10人保费,但实际死亡人数只有7人,剩下3人未赔付的金额就是公司赚到的利润。反之超出的越多,损失越大。
(3)费差
实际运营费和预计费用的差值。比如保险公司运营一个险种预计500万,而实际花费400万,少花的100万就是公司赚的钱。反之就是额外亏损。
3、保险现状
(1)主要形式
保险主要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险中健康险占比最大,为20%;财产险以车险为主,占比63%,也是最大的单一险类。
(2)市场规模
2019年我国保费总收入42644.75亿元。作为对比,2014年总收入是20235.00亿,5年复合增长率16%,可见随着居民财富提升和保险理念普及,人们不断加大投保力度。
(3)当前格局
国内保险市场集中度高,前10占85%的份额,前5占75%。而美国CR5不足30%。
4、保险投资价值
当居民财富跟随GDP持续提高时,人们对健康、财富、养老等风险意识必然会大规模觉醒。而保险就是此类需求,只要中国GDP不断提升,庞大的中产就是行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因此保险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牌照
国内保险牌照审批严格,是稀缺资源。这从源头阻断恶性竞争,存量公司能够充分享受行业不断增长的红利。
(2)渗透率低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保单0.31张,远低于美国的3.5张。东亚圈的日本人均高达6.5张,韩国1.67张,中国台湾2张。另外中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口仅占8%,参考每辆车都有一份保险,因此寿险还有巨大的渗透空间。
(3)发展潜力巨大
保费和人均收入成正比。当前中国保费总收入占GDP只有3.6%,而美国是6.4%,日本7.7%。
参考发达国家保险行业发展轨迹,只要中国GDP处于上涨通道,国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人均保费的增加。
(4)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不仅能享受到行业增长带来的红利,还能不断挤压小公司的市场份额,拥有极强的赚钱能力。2019年全部寿险利润2402亿,而CR5净利润接近1900亿,占82%。
(5)投资收益提高
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丰富多样。以前只能存入银行,现在不仅可以投资债券,还可以投资股市、房地产。2019年头部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5%以上,非常优秀。
综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会直接刺激保险的有效需求。瑞士再保险的研究数据预计,中国的保险规模增速未来仍将维持年均10%的增长。2035年之前,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5、目前有哪些好的保险股票和基金呢?
1)A股保险上市公司共7家,以下是部分股票
中国平安
寿险、财险双冠军。2019年营收合计接近万亿,占全国份额1/4,地位显著。中国平安核心竞争力在于庞大的代理人规模、出色的投资能力和强悍的运营能力。
保险代理人数超过120万,这是公司业务触达客户的基本盘。2019年开始代理人制度改革,提升代理人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将让公司站在万亿规模的起点上再创新高。
自2014年开始,公司投资收益率始终维持在5%以上,长期跑赢同行。随着保费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投资利润也水涨船高,三季度达到925亿元,同比增长近50%,是公司盈利的最主要来源。
公司拥有强悍的经营能力。中国平安不仅保险业务做的风生水起,旗下的银行、证券业务和保险协同发展,为公司带来更多创收路径。同时公司注重创新,平安好医生、陆金所、平安一账通等业务蓬勃发展,是少数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抗衡的存在。
综合上面三点,直接结果就是公司的净利率显著高于同行,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赚钱效应会非常显著,是印钞机般的存在。
中国太保
太平洋保险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星,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2019年更是超过50%。公司寿险全国第四,财险仅次于中国平安,2019年合计收入接近5000亿,相比2016实现翻倍增长。
公司代理人超过80万,是持续扩张的基础;同时公司投资收益率不断提升,2019年达到5.4%;自新一届董事会接手以来,公司转型顺利,经营能力得到验证。公司积极落实“大健康”战略,持续开拓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
2)基金
方正富邦保险主题是一只被动指数基金,覆盖了A股主要保险公司,前四大成分权重占比达到68%。
下面是两只主动基金。永赢惠添利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了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银金融地产除了上面三只外,还覆盖了中国人寿。
从上面分析可知,保险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现在处在低估状态,价格并不昂贵。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PE都在15以下,低估明显)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趁着低估买一部分好的保险行业的股票和基金,长期持有,赚未来增长的钱。
三、银行
下跌空间几乎为零,即便不上涨,吃股息率也足够了。
1、先聊聊为什么银行股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风格一旦形成,短期难以逆转。
19年至今,结构性特征明显。
消费、半导体、医疗三驾马车接替引领市场。
没有全面牛市,市场上就这么多钱。
流到别处,这边就干涸了。
银行成为孤家寡人。
行情由资金驱动,我们考虑一下资金的来源。
一部分是散户,一部分是机构。
散户们习惯追涨杀跌,哪里有赚钱效应就往哪边挤。
去年下半年国家大基金撑起了半导体行情,有了赚钱效应。
今年疫情又拉起了医疗板块,有了赚钱效应。
银行?赚不了钱,无人问津。
然后是机构这一部分。
众所周知,A股公募基金经理的考核期很短,每个季度都要考核。
这些经理们当然知道银行更便宜,风险更小,但没办法。
如果选择死扛银行,三个月不涨怎么办?
不仅拿不到奖金,还有可能“被迫离职”。
导致一个结果,基金经理只能被迫跟着主线趋势走。
目前,仍然是以消费、医疗为主的成长股风格。
银行就是那个后妈的孩子,短期很难受宠。
银行业红利期已过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周期性的行业,吃的就是经济发展的红利。
经济高速增长时,没有不赚钱的企业。
银行把钱贷出去,就能躺着吃利息差。
但经济增速下来,企业盈利保证不了。
贷出去的钱还不上,成了坏账,银行的日子就难过。
一张图说明问题,拿最具代表性的招行为例。
2010年前,GDP平均增速在10%以上,招行利润增速近50%,非常可观。
2010年后,GDP增速逐渐降低,招行利润增速也回落到20%左右。
其他银行也都有类似的规律,经济增速和银行业的利润增速高度相关。
未来,我国GDP增速破6是必然。
再加上疫情原因和国际形势,经济放缓超过预期。
像之前那样闭眼放贷,躺着吃利息差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
金融向实体让利是未来大方向
关键时候,银行得懂大义,让利1.5万亿,
2、那么,银行板块还能买吗?
从估值上看,能跌的空间很小了。
银行指数6.71倍的市盈率,0.74倍的市净率意味着什么?
仅靠利润5-6年就能回本,把银行清算的价格都要比股价高40%。
就算他不涨,往下跌,还能跌多少呢?
这是今年来招行的走势。
就算是最恐慌的疫情期间,砸出底部也马上回弹到了30元以上。
虽然今年被投资者骂的很惨,但后面再也没跌破过这个位置。
所以如果后面招行继续下跌,可能最多只有10%-15%左右的空间。
比消费、医疗的安全性要好不少。
如果说怕GDP继续下滑,我们拿GDP增速更低的美国相比。
近三年美国的平均GDP增速为2.58%。
即使是这个速度,美国四大银行的PE、PB也高于中国的银行。
当然,便宜不代表马上会反转。
但向下的空间已经接近枯竭,能输的只剩时间了。
业绩增速整体来看依然可观
还是以招行为例,近十年的利润增速在18%,近三年保持在15%左右。
而沪深300近十年的利润增速只有11%。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银行最舒服的时代过去了,盈利能力能然好过很多行业。
而且,银行终究还是垄断好生意,有利差可以吃。
未来利润继续稳健增长,还是很大概率的事。
股息率优势明显
据我统计,股息率超过5%的银行共有12家。
而目前支付宝理财产品的利率一般在3-5%之间。
收益稍高的还需要定时开抢,手慢则无。
所以如果选择长期吃红利,银行股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既有估值修复潜力,股息率又高,长期持有的话,明显好于银行理财。
现在A股是明显的成长股风格,科技、医疗已经泡沫明显,未来如果风格逆转成蓝筹股牛市,银行还有可能迎来结构性上涨。
比如,2017年,就是典型的大蓝筹牛市。当时创业板,跌的连亲妈都不认识。
现在对于全仓科技、医疗、消费的朋友,可以考虑适当调仓银行、保险、地产,合理配置资产。
如果未来全面牛市,蓝筹也会涨。如果未来下跌,蓝筹下跌空间要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