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药企观察:津村在传统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做对了哪些事?
在中医药寻求现代化转型与国际化传播的背景下,如何构建贯通中药材种植源头至临床疗效验证的全链条优化体系,正成为行业内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此时代背景下,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通过在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管理、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建设、科学化验证机制搭建以及本土化产业协同发展等维度的持续投入,形成了一套极具研究价值的实践范式。
追溯津村在华发展脉络,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伊始,该企业便将中药材种植环节作为战略切入点,着力推行自主研发的“津村药材 GACP”标准,在药材种植采收流程管理、农残及重金属含量检测控制、加工生产工艺规范等关键环节设置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节点,构建起覆盖从种植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津村积累了中药材混批技术,通过整合统计学分析方法与药理学模型,对不同产地、年份及批次的中药材进行科学配比,有效降低了气候波动、产量变化等外部因素对药品质量的潜在影响,确保最终制剂在活性成分含量、药理作用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上的一致性,为中医药标准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疗效验证作为传统药物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瓶颈,津村在该领域的探索实践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企业通过持续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逐步建立起包含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及实际应用的系统化疗效验证体系,不断完善传统药物有效性的科学论证路径。更进一步,津村创立跨学科研究体系KAMPOmics®,有机整合代谢物组学、基因研究、肠道菌群研究及系统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解析汉方医学理论及多成分复杂汉方药的作用机制。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传统药物疗效的科学可解释性,也为中医药在国际医学话语体系中的科学化表达提供借鉴。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津村秉持共建共享理念,与中国中医药产业链上的政府部门、本土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产业一体化建设与升级。在科研合作领域,津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联合攻关,针对甘草、苍术、大黄、人参等中药材的人工栽培技术优化及野生资源保护等技术难题展开协同研究;在产学研融合层面,其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组建 “产学研创新联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成功攻克黄芪、太子参、人参三种道地药材(指产在特定地域、经中医药临床长期应用优选、知名度较高的药材)种植与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实现规模化无公害种植。与此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化,更被津村开放共享给本土企业,助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行业发展视角审视,津村在华实践通过在标准体系构建、科学机制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三大维度的持续投入,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带来可供借鉴的实践路径。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作为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其发展离不开本土力量在文化传承、制度建设与创新实践中的主导作用。未来,中医药若要在全球健康体系中持续彰显独特价值,需在坚守文化本源与产业根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外经验交流互鉴,推动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实践有机融合,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