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柱:工匠精神不在博物馆里,而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生根开花
在机器轰鸣的时代,叶良柱的工作坊里却回响着刨子划过木纹的沙沙声。这位扎根木艺行业三十年的老匠人,手持祖传的墨斗与凿刀,将“七十二道榫卯”的古老智慧凝于指尖,让每一件木器都承载着温度与灵魂。
五代家传的技艺,刻入血脉的匠心“木有木性,匠有匠心”,这是叶良柱常挂在嘴边的话。如同宿迁木匠世家传人杨光从祖父手中接过衣钵,叶良柱的技艺也源自家族五代传承。十三岁握斧时“够不着工作台”的少年,如今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活态非遗守护者”。他坚持手工开榫,不用一颗铁钉、一滴胶水,仅凭榫卯咬合之力,便能让八仙桌百年稳固如初——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崇明横沙岛七旬老匠黄志雄打磨木纹至“光滑如镜”的执着一脉相承。
破局之道: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面对机械化冲击,叶良柱的选择不是固守,而是创新。他效仿“阿木爷爷”王德文的破圈之路
,将鲁班锁、榫卯拱桥等复杂工艺简化为趣味教学模块;更借鉴戴朝禧的“榫卯+”模式,开发出融合秦岭纹样的文创木梳、机关木盒,让年轻人惊叹:“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这么酷!”
在他的工作室里,木质小猪佩奇与故宫同款八方旋转妆奁盒并肩陈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宿迁青年杨光将人体工学融入木艺设计的巧思。
传艺授业:叩响千年技艺的“新生之门”
为破解“后继无人”的困局,叶良柱创办公益木工学堂。他像山东鲁班木艺研究中心的马明文一样,带孩子们亲手拼接榫卯板凳,听榫头咬合的“历史回响”;更设立线上“叶师傅课堂”,直播演示燕尾榫开槽技法,吸引超10万粉丝追随。一位学员留言:“您让我们懂得,匠心不仅是手艺,更是‘千万锤成一器’的修行。”
未来愿景:做文化根脉的“提灯人”
“只要年轮的方向还在心中,手艺就断不了根。”叶良柱轻抚祖传曲尺,目光坚定。他正筹建“木匠合作社”,计划复制佛坪曲尺坊的“非遗+文旅”模式,打造集研学、定制、民宿于一体的匠艺综合体。正如他常说的:“工匠精神不在博物馆里,而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