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易鲸捷事件续:从传闻到真相的曲折之路
两位大V的爆料让贵阳银行陷入“采购假数据库”风波。而随后,随着贵阳银行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的召开,其数据库选择的问题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传闻、反驳到澄清,这一事件经历了多次波折,最终由国家金监总局贵州监管局的核查揭示了真相。
贵阳银行作为当地知名企业,其技术选择无疑具有标杆意义。去年,贵阳银行决定采用国产数据库易鲸捷替代原有的国外数据库,这一决策被视为国产技术自立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易鲸捷数据库进展的疑问逐渐浮出水面。
在贵阳银行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时任董事长张正海回应了投资者关于易鲸捷数据库进展的询问。他透露,新核心业务系统已完成开发测试工作,并计划于2023年11月3日至11月6日进行上线。然而,相较于去年8月副行长李松芸的说法,张正海的回应显得较为模糊,引发了外界的猜测。
网络传闻随之而起,有声音称贵阳银行将放弃易鲸捷数据库,重新选择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这一传闻迅速引发轩然大波,易鲸捷公司迅速做出回应,坚称传闻不实,并发表严正声明。为了澄清事实,易鲸捷还通过其董事长及CEO的专访,详细介绍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
易鲸捷官方文章表示,他们了解到贵阳银行原来的核心系统使用的是Informix数据库,并非传闻中的Oracle数据库。同时,易鲸捷还强调,他们与贵阳银行的合作一直在正常进行,不存在任何变故。
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仍需权威部门的核查。最近,一份来自国家金监总局贵州监管局的文件揭示了事件的真相。该文件显示,该局去年底受理了相关举报,并对贵阳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数据使用情况进行了核查。经过调查,文件明确指出,自2023年11月贵阳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投产上线以来,其核心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产品为Oracle数据库。
这一监管文件为贵阳银行使用Oracle数据库提供了明确证据,也证明了之前关于贵阳银行将弃用易鲸捷数据库的传闻是真实的。同时,该文件也为贵阳银行进行了澄清。
三年前,贵阳银行以4.26亿元的价格购买了易鲸捷国产数据库,这一举动在当时创下了行业记录。然而,近年来易鲸捷公司被媒体和“王海打假”等揭露存在多方面的造假行为,包括技术、收入和订单等方面的虚假宣传。尽管这些揭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贵阳银行和央企中国电子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在,贵阳银行改用甲骨文数据库,实际上宣告了贵阳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全栈国产化的破产。贵阳银行用“技术存在问题”作为弃用易鲸捷的理由,但背后的真相可能更为复杂。有报道称,易鲸捷盗用国外数据库并包装成国产数据库,这才是导致贵阳银行天价购买假国产数据库且持续三年难以上线的真正原因。
易鲸捷公司的创始人李为冲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带领原惠普数据库团队创立了这家公司。然而,自公司成立以来,易鲸捷长期处于破产状态,却将贵阳国资和政府补贴以各种名义向美国转移了2.4亿元。之后,易鲸捷以“国产化替代”的名义拉拢、腐蚀各级官员和重要央企入局,进一步扩大了骗局的影响范围。
易鲸捷的骗局被揭露后,人们发现它与20年前的“汉芯骗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骗局的主角都有着光鲜的国外履历,打着国产化的旗号。易鲸捷骗局涉案金额很大,给贵州、央企和社会投资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但遗憾的是,这些能够发现问题的人或企业大多成了推进骗局的帮手。这也说明了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认真地对待国产化项目和相关企业的审核和监督工作,以防止类似的骗局再次发生。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贵阳银行采购假数据库事件经历了多次的传闻、反驳和澄清。最终,通过国家金监总局贵州监管局的核查,事件得以真相大白。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关于国产技术自立自强的讨论,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传闻和猜测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
来源:闻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