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众汇富:打怪升级之路
一、新闻与盘面
这几天随着对预期的转弱,市场连续调整。周三虽然中位数上涨了0.62%,但其实赚钱难度很大,因为上涨的主要是中字头、计算机、军工以及半导体,没踩对的话,其实主要还是亏钱的,持仓也是跌多涨少。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去深入聊中字头、国企估值的事情,搞不好会踩到短期的高点上,所以不如先缓缓,放到以后再说。
周三成交量又回到了可怜的7000多亿,没有成交量,资金只能拱有限的几个板块,跷跷板效应明显。之前趁着低位埋伏了几个老白马,比如立讯、药明这种,浮亏了几个点。不过回看过去一个月内盈利的品种,买完之后大多也是震荡低迷了一段时间,但基本在一个月内就走出来了,所以现在也很淡定,反正位置够低,也不怕你逼空,放那且熬着,仓位暂时不做调整,最多看情况再减一下手里的中海油。
现在公众号的阅读量比较低迷,挖掘新的标的也很难,多看少动。国务院的组织架构调整,加强了对科技的重视,咱们就看看历史上我国高科技之路的艰辛。
二、高科技之路
咱们与美国的关系,是很难回到过去了。但也许有人还记得,历史上中美也是有蜜月期的,那时中国韬光养晦,一直低调发育,充当世界工厂。无论是在低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还是高端技术型产业都有所建树。
不过这些领域要么利润薄弱,要么已经处于夕阳行业;而有些技术看着很高端,但对其它国家用处不大,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吧,咱们的关键装备已实现100%国产化,特高压设备的专利申请量占到全球总申请量的41.41%。
因为有这方面需求的国家就不是很多,它必须具备几个前置条件:比如国土面积广袤并且全部国有化,市场需求量大,人口和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财政实力雄厚。
换句话说,俄罗斯有这样的国土面积,但经济条件支撑不起那么多条特高压线路;美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但资源均衡,各州可以自行发电;欧洲各国约等于中国一省面积,根本用不到特高压线路,需求也不高。
所以无论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还是西气东输,或者像大型水电站,能跨越天堑的桥梁等等,先是有了庞大的需求前景,中国才能在大基建中持续优化升级自己的技术,将这一领域的专利都完全吃透了,顺势而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恰好赶上了巴统的制裁,全名叫“巴黎统筹委员会”。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一个称霸世界的战略,并且要和苏联硬刚到底。巴统最初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限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产品。
在最严格的时候,禁运单包括全世界国际贸易商品项目的一半,巴统成员国出口清单内的货物时,都要向巴统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才能签发出口许可证,并且发货后还要随时核查。
巴统建立初期,中国其实不在管制范围内,到1952年,巴统为了显示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成立了专门的中国委员会机构,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三大类一共有上万种产品,比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清单项目还要多500种。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正因为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一丁点自己的技术,所以被封锁的清单项目才会比苏联等东欧国家还要多,越弱就越追着揍。
在这种高压封锁下,别说重工业,就连轻工业的生产设备都没法进口,所以新中国的前几年过得非常困难,只能一边减少对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一边将对外贸易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国家,从这些国家进口工业设备和原料。
也是这时期,苏联老大哥援助中国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整个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中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援建156项重点工程,里面囊括了一个现代国家所需要的大部分工业门类。还派遣3000多名专家和顾问到中国指导,建立许多学校和研究所。直到中苏关系破裂前,我国已经顺利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打好了研究两弹一星的工业基础。
这种高压的封锁,在对等反制下其实没有任何赢家,这么多年的管制,即便美国也要每年承受47亿美元的损失。随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在70年代被严重削弱,西欧也不愿意听命美国,总是阳奉阴违,尝试着突破禁运限制,再加上苏联出手太大方了,尽情地挥霍能源来换取西方的资金、技术和设备。
如果有哪个国家不愿意出口粮食和设备给苏联,苏联完全可以开更高的价格从日本、西德等国家进口,毕竟大家都是在国际上做生意,彼此也都是竞争对手,所以最后造成了你禁你的,我买我的局面。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重塑,巴统彻底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1994年,巴统17个成员国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解散巴统,要建立新的多边机制。
94-96年对中国来说是贸易禁运的唯一空窗期,只可惜当时中国没有意识到这个空窗期的重要性,大家都认为铁幕时代结束了,全球化来临,类似的禁令不会再出现,因此也没有花大价钱购买珍贵的技术和设备。
直到一条更严格的协定到来——《瓦森纳协定》。
1996年7月,在美国的牵头下,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签署了《瓦森纳协定》。
这个协定算是巴统的优化升级版本,和僵化的巴统体系不一样,《瓦森纳协定》懂得与时俱进,每一年都会召开会议,并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清单。
现在,《瓦森纳协定》拥有42个成员国,并且将中国、伊朗和利比亚排除在协定之外,中国更是最核心的封锁对象,被猛烈集火压着揍。
虽然《瓦森纳协议》同样不是什么国际公约,也不受法律基础保护,只是大家达成一个共识而已,但实际上没有美国的批准,成员国是无权出口敏感产品和技术的。
也因此,《瓦森纳协定》等于直接封死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强国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来,国内总是盛行造不如买的风气,毕竟中国只要继续呆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继续做脏活累活,那这个协定不会对中国的发展有任何阻碍。
这也是2000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原因,而且听话懂事,还顺道承担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大雷,扛下来所有,让国内的房价迎来第一波猛烈拉升。
当前《瓦森纳协定》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威胁还是半导体产业,一般都是要熬到外国的研究中心使用设备超过五年了,才会转卖给国内企业,导致我们半导体制造技术始终落后国际工艺2-3代。现在没办法,一种叫做Chiplet的封装技术,也得到了咱们的重视:比如两个不同制程的芯片,一个28nm,另一个14nm,通过Chiplet技术集成在一起,在性能上可以勉强接近7nm芯片,而且研发时间和成本都能大幅降低。
毕竟在我们所熟知的绝大部应用场景,都用不到如此先进的芯片,甚至许多军用战机用45nm就足够了,因此现阶段我们通过Chiplet模式,能够突破一小部分封锁,然后稳定培育自己的市场,不要太好高骛远。
当然,从长远来看,也别指望Chiplet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弯道超车,说到底它只是一种集成技术而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已经实行釜底抽薪的方案,去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主要内容是:美国政府会给国内的半导体产业提供528亿美元的补贴,还有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并且未来几年提供2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大前提是,只要拿了美国政府的补贴,10年内这家美国公司都不能在中国大陆投资先进水平的芯片。
这个方案对美国来说当然不是最优解,但宁愿拼着逆全球化和经济损失的代价,也要动用举国体制来干预国际市场,提高贸易和技术壁垒,它的核心思想是两败俱伤,只要中国伤得更多,伤到躺在地上起不来,那站到最后的美国也就赢了。
美国通过《瓦森纳协定》来封锁中国,是在强调国际对抗,是拉着其它国家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的代价,本身已经破坏了全球贸易的合作规律,也破坏各国和企业的利益链,况且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最大玩家,意味着这里有许多漏洞可以钻,潜在的合作伙伴依然有很多。
面对《瓦森纳协定》的铁幕封锁,咱们既要更重视内需市场,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科技,减少更多卡脖子领域,同时也要加强全球的贸易联系,共享产业和科研成果,拉拢更多盟友站在自己这边。
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不构成对证券买卖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和众汇富不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承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