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负利率原因」
在美联储已将联邦利率降至零后,市场又开始押注美联储实施负利率的可能性。此前,联邦利率期货显示出市场对负利率不断升温的预期。当地时间5月1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只要其他国家正在享受负利率的好处,美国也应接受这样的‘礼物’。这是很大的经济好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负利率只存在于理论讨论之中。危机之后,有六个经济体的央行突破了零利率下线,依次是:瑞典、丹麦、欧元区、瑞士、日本和匈牙利。
▼ 负利率的含义负利率是指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的一种特殊金融现象,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是政策层面,是指政策利率为负。通常情况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缴存的部分资金征收负利率。例如,当央行认为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过多时,就会将部分资金(例如超储、隔夜存款等)的利率设定为负,从而刺激商业银行放贷。
第二是银行层面,是指存贷款利率为负。
存款方面,负利率的对象主要是公司存款,因为公司的资金规模较大,需要银行提供储蓄、支付、清算等服务,对银行的依赖度较高;而个人储蓄通常不是负利率的对象,因为这容易引发挤兑。在征收负利率时,商业银行通常将存款利率设定得很低(甚至为零),同时向存款人收取管理费,造成实际利率为负。
贷款方面,负利率是比较少见的。代表性案例是丹麦日德兰银行推出的10年期房贷负利率。但是借款人并不会直接收到日德兰银行补贴的利息,实际上,借款人还是要每月还贷,但是债务减少的额度会高于实际还款的金额,造成事实上的负利率。在偿还利息之外,借款人还要向日德兰银行支付服务费。补贴给借款人的利息是由第三方机构投资者提供,并不是日德兰银行自掏腰包。
第三是市场层面,是指债券收益率为负。债券收益率为负是指债券(主要指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为负,原因是债券购买价格超过未来利息收入和到期返还本金总和。目前多国的国债到期收益率都已经转为负值。
▼ 负利率的成因和作用机理根据目前的国际实践,出现负利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的,二是由本币升值压力加剧造成的;三是由市场悲观预期造成的。下面作个详细阐述:
1、经济持续低迷造成负利率。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的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通胀萎靡不振。央行为提振经济而采取逆周期调节,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包括降准、降息、降税、扩大政府投资等。当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措施无法刺激经济复苏的时候,央行就会采取量化宽松。当量化宽松也无法使经济恢复时,有的国家央行就会采取负利率政策。
负利率最初是从政策负利率开始的。央行实施政策负利率的措施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下调利率走廊下限,比如欧洲央行下调隔夜存款利率;另一种是向超额准备金征收利率,比如日本央行。
政策负利率最先体现在银行间市场上,之后开始传导。
感受到政策负利率之后,商业银行纷纷减少在央行的存款,开始增加贷款和投资。为了增加贷款,商业银行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贷款负利率。投资增加后,一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带来股市上涨;另一部分资金进入债市,导致债券收益率下行,极端情况下出现债券负收益率。
贷款增加使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资金,股市上涨使企业更愿意发行股票,债券收益率下行使企业更愿意发行债券,这都给企业拓宽了资金来源,增加了投资。根据增长理论,投资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扩大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在产出增加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胀回升。
政策负利率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资金相对比较充裕,商业银行揽储的意愿下降,因此开始适当下调存款利率,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存款负利率。由于存款利率下降,居民的储蓄意愿下降,消费意愿上升。同时,贷款利率下降会进一步刺激居民的超前消费。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刺激经济增长。在消费增加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通胀回升。
2、本币升值压力加剧造成负利率。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随后爆发,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资金寻找优质投资目标,个别信用良好的发达国家(例如北欧发达国家)成为最佳选择。对于资金流入国,大量国际资金涌入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加剧。为了快速稳定汇率,央行大幅降息甚至不惜实施负利率。
央行实施负利率之后,本国的货币价值下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国际投资者开始减少投资,国际资金外流,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刺激出口,扩大总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直接稳定了汇率。
3、市场悲观预期造成负收益率。
当利率下行时,投资者判断经济处在下行通道、预期央行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因此做多债券,促进利率进一步下行,债券价格上涨。当债券的购买价格超过未来利息收入和到期返还本金总和的时候,收益率就会为负,负收益率债券出现。
当负收益率债券出现时,投资者会更加坚信地判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对于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会更加强烈,从而进一步做多债券,促使利率进一步下行,负收益率债券规模扩大。
▼ 各国负利率实践就当前来看,全球已有瑞典、丹麦、欧元区、瑞士、日本、匈牙利等六个经济体实施了负利率政策。
1、瑞典的负利率政策是由于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瑞典GDP增速跌至-6%,失业率上升。瑞典央行于2009年7月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25%,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央行。但由于金融危机余威仍在、经济前景悲观,企业和个人借贷的积极性有限,信贷供给大于信贷需求,负利率政策效果有限。
在中美欧等国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下,全球经济修复,瑞典经济开始恢复。2010年9月瑞典央行正式退出负利率政策,将回购利率上调至0.5%,存款利率也回升至0。
然而,从2010年起瑞典通胀持续震荡下行。2015年2月,瑞典央行将回购利率从0下调至-0.1%,再一次开始负利率政策。2015年3月和7月,瑞典央行先后将回购利率下调至-0.25%和-0.35%,进一步加大政策效果,同时将QE规模扩大到450亿瑞典克朗(约合54亿美元)。
2016年2月,通胀开始逐步回升,但经济开始回落,瑞典央行依旧保持宽松的政策态势,将回购利率进一步下调至-0.5%,存款利率已达到-1.25%的水平。
2、丹麦的负利率政策是由于本币的升值压力加剧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到欧元区,2010年起欧债危机升级,欧元区经济进一步承压,AAA级的丹麦成为投资者在欧洲范围内避险的合适投资地,持续的资本流入导致丹麦克朗对欧元处于升值态势。
为了稳定汇率,丹麦央行于2012年6月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将金融机构在央行的7天存单利率下调至-0.2%,隔夜存款仍适用零利率。欧债危机解除后,2014年4月,丹麦央行将存单利率短暂上调回0.05%。
半年后,丹麦克朗再度面临升值压力,2014年9月,丹麦央行宣布继续推行负利率政策,下调七天存单利率至-0.05%。2015年,为应对2014年末以来汇率的快速升值,丹麦央行选择大幅降低存款利率至-0.75%,待汇率逐步稳定后于2016年初小幅回调至-0.65%。
3、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是由于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遭受重创,GDP增速最低下滑至-5.9%。为刺激经济,欧洲央行从2008年10月开始,连续下调货币政策三大利率(隔夜贷款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对应利率走廊的上限、基准、下限),其中隔夜存款利率(下限)从3.25%降至0.25%,再无下降空间。
同时,欧洲央行采取了“非常规”措施:于2010年5月宣布实行证券市场计划(SMP),在2年内购买了超过2000亿欧元的国债。
欧洲经济出现短暂复苏,随后再度进入下行区间。欧洲央行又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宣布开展两轮期限为36个月的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但这并未能够阻止通胀回落的势头,欧元区调和CPI一路下行至负值。
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实行负利率政策,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1%,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也下调至0。但后续通胀水平继续在0%附近震荡,欧洲央行又再度连续四次下调隔夜存款利率至-0.4%。之后,欧元区的经济和通胀都逐渐回升,2017年GDP增速达到2.4%,调和CPI增速达到1.5%。
201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回落,通胀继续上行。2019年,欧元区经济和通胀再度同时下降。同期,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世界范围内负利率范围扩大。为了扭转经济的下行局面,2019年9月,欧洲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5%。
4、瑞士的负利率政策是由于本币的升值压力加剧造成的。
瑞士与丹麦类似,在欧债危机期间,瑞士法郎遭到持续升值压力,尤其是2014年6月以后,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瑞士法郎升值压力加大。2014年12月,瑞士央行宣布实行负利率政策,对金融机构在央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超出限额的部分征收-0.25%的利率,而限额内的部分仍适用零利率。
但负利率政策推行后,瑞士法郎升值压力仍未得到缓解。2015年1月,瑞士央行又宣布放弃欧元兑瑞士法郎1.2的下限,并将负利率下调至-0.75%,利率走廊相应调整到-1.25%到-0.25%,完全进入负利率区间。
5、日本的负利率政策是由于经济持续低迷造成的。
日本央行从2001年3月就开始实施量化宽松(QE),2006年经济状况好转,计划结束QE。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经济复苏中断。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于2010年10月再次扩大QE,并承诺维持零利率,但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2013年4月,日本央行又推出量化质化宽松(QQE),设定目标使基础货币以60万亿-70万亿日元/年的速度增长,后续增加至80万亿日元/年,通胀水平大幅回升,但2014年6月开始,通胀一路下行,并于2015年8月转负。
鉴于QE和QQE收效甚微,降息空间也不足,日本央行于2016年1月宣布实行负利率政策。之后,日本出口增加,经济复苏,但2%的通胀目标仍未实现。2016年9月,日本央行又推出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YC)。YYC、负利率和QQE一起构成了日本的经济刺激政策组合。
6、匈牙利的负利率政策主要由经济持续低迷造成,同时本币升值也带来了一定压力。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匈牙利GDP增速不断下降,季度增速最低达到1.4%(2016年1季度)。同期,通缩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至2015年调和CPI增速在0附近徘徊,最低达到-1.4%(2015年1月)。然而,当时欧元区正在经历负利率,2014年4季度至2015年1季度,欧元兑匈牙利福林大幅贬值,匈牙利福林升值压力巨大。
面临经济和汇率的双重压力,2016年3月22日,匈牙利央行宣布全线降息,隔夜存款利率从0.1%下调至-0.05%,隔夜融资利率从2.1%降至1.45%。之后,经济和通胀都有起色,但是本币升值压力没有缓解。2017年9月,匈牙利央行进一步下调隔夜存款利率至-0.15%。2018年,经济和通胀继续回升,匈牙利福林走贬。2019年3月,匈牙利央行上调隔夜存款利率10Bp至-0.05%,依旧维持在负利率水平。
▼ 各国负利率实践的效果那么,上述六国实施负利率后的效果如何呢?
1、实施负利率政策的首年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较好。
首次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时候,或者中断负利率政策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时候,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次年GDP增速较大上涨。而当连续加深负利率政策时,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大大减弱,甚至不再起作用,具体表现为次年GDP增速上涨较小(或者下降)。
2、负利率政策对通胀的刺激效果一般。
在瑞典、丹麦、欧元区和瑞士,负利率政策对通胀的刺激效果较弱:实施负利率政策之后,通胀没有在次年立即恢复,而需要连续几年加深负利率政策才能刺激通胀恢复。在日本和匈牙利,负利率政策对通胀的刺激效果相对较好,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次年通胀就立即恢复。总的来看,负利率政策对通胀的刺激效果一般。
3、负利率政策对刺激本币贬值有一定效果。
在瑞典、丹麦、瑞士、日本和匈牙利五国,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第一年和负利率政策停止加深的第一年,本币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只有欧元区例外:在加深负利率政策的年份,本币贬值;一旦停止加深负利率政策,本币就会升值。总的来看,负利率政策对刺激本币贬值具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