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贷款经历「农村信用社追二十几年前的贷款」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人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各种各样的变革开始有了萌芽,对市场上拼博获益的人总是把风险考虑得比较多,负债对普通农民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思想和经济负担。有人把贷款送到家里来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首先感觉到拿着贷款不知道干什么,另一种考虑就是万一还不上该怎么办。
有钱后做小生意
信贷员有放贷款任务,金融机构在多年的运行中所针对的目标客户都是国家或集体单位,基本上没有不良资产沉底。其实力和积累还是比较殷实的,面向个人,尤其是农民贷款的时候,很多业内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都是不愿接受的。政策落地后,很多信贷人员都是在很不情愿的心态中接受的。
当信贷员拿着贷款找到农民时,很多农民确实想不通,不少人认为贷款的本息最后一定会把负债农民压垮。信贷员属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他们领到的是放款任务,如果贷款任务不能如期完成,他们的工资和奖金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自己的工资奖金,只好拿着贷款去向农民做工作,首先选择亲戚或熟人,千方百计让他们把钱贷回去。
农行
任何新鲜事物出现时都有一些人的认识同大多数人是不同的,敢于冒风险的人一直都存在。这类人同信贷员接上头之后,马上就会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市场化运作需要一个过程,人们认识观念的转变更需要过程,在那个一切都才开始转变的特殊时期里,各行各业的生产流通模式根本没有形成,不论做什么生意其实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段时间后,用贷款把生意做成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从中尝到了“借鸡生蛋”的好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过得比较好,旁边很多人害起了“红眼”,认识观念开始有所松动和转变,对自己以后的做法有所思考,反过来去找信贷员要贷款了。
有个别人把贷款投入到风险始终伴随的经济大潮中后,出现了亏损,从此一蹶不振,本金虽然不会变化,可是利息却在天天增加,感觉到从此再无翻身的机会了。索性不予理睬,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信贷员这个时候天天去找那些不能如期归还本息的农民。因为是信用贷款,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时间长久了之后,借贷双方似乎都麻痹了,催贷成了例行公事,没钱还贷成了债务人的无奈。
集贸市场
另有一些人从此看出了问题的实质,他们认为反正那是公家的钱,拿到手之后就可以去博一博,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谁也拿我没办法。开始积极寻找金融机构要求贷款,可是金融机构这个时候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放贷款变得更加慎重了,并不是随便就能贷到款了。这些人这个时候感到下手晚了,随意就可以贷到款的时机不存在了,以后再也不会有那类好事了。
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啥事情,一定要走在前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能轻而易举地拿到贷款后,只能是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的事了。那一次鼓励贷款实际上叫醒了很多农村人,从那以后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空前的高涨。